查看原文
其他

0601投资日记,鹿港辜家后代解读了1990年日本

路易 我的投资会 2023-10-15

今天市场表现平平,午后有一轮突然跳水,大致是因为二个小事件。


一个是再次有人传播谣言,说某瓴老板如何,有逃到新加坡云云,后来被证明子虚乌有。另一个是据路透社报道,当地时间5月31日,美国商务部长吉娜·雷蒙多(Gina Raimondo)表示,拜登政府正在积极调查所谓中国“躲避”美国制裁的情况,并考虑把更多中国企业加入美方的经济制裁“黑名单”。


市场情况:


一,今日,5月份PMI数据出炉,录得49.6%,好于预期的48.5%,较上月的47.4%提升2.2个百分点,已接近50%的枯荣线。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47.8%,虽然仍在枯荣线以下,但较上月大幅提升5.9个百分点。分项指数,如生产、订单、活动预期等大部分都较上月有不同程度的改善。


这表明疫情冲击下至暗时刻已经过去,但需要认识到,当前经济状况离今年稳经济的目标仍有一定的距离。为啥看起来这次数据好于2020年初,还要这么说呢?


你可以再看看上边的PMI数据,2017-2020年初,数据一直比较平稳,长期处在荣枯线之上,因为疫情突然掉下去,但V型反转就回到了原来的位置。而这次不一样,2021年初的一次假摔,虽然基本恢复,但还是有后遗症,一直没有回到高位。三季度又来一次假摔,又没有回到高位,继续下滑,直到四月真摔了。俗话说,伤筋动骨一百天,经济呢?可能需要更多一些时间才能恢复吧!


后来我看到中金公司的分析,人家专业是这么说的:5月PMI点评,制造业PMI环比上升2.2ppt至49.6%,高于Reuters预测中值 (48.6%)。需要注意的是,虽然PMI环比改善较大,但仍处于收缩区间,显示经济活动尚未恢复至正常水平,而企业预期仅小幅改善,因此稳定经济大盘的一系列政策仍需要尽快落地。


二,看到格隆的一组数据,如果以历史估值分位来看,现在不管是港股也好,A股也罢,市净率和市盈率估值都已经非常之低,目前基本是2005年至今的历史低位,也远低于标普500。

目前上证指数、标普500、恒指、中概股的PE分位点(2005年至今),分别在6.99%、29.58%、17.22%、41.65%,均处于历史相对低位,其中恒指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底部,上证甚至跌穿了这个位置。

同样的,恒生指数股息率为2.27%,上证的为2.84%,跑赢理财,也大幅跑赢标普500。结合这几个数据,可以看出,港股A股都处于历史性的估值低位,也具备了吸引力。

说明什么,风险不大,但是,以现在的营商环境、社会环境、经济状态,不太可能走出一路反转向上的行情,还会是以时间换空间。


盘后反思:

今天最重要想传达的信息是这条,这二天看了几篇经济分析的长文,所有的信息都指向一个大方向:消费衰退、投资乏力。几篇文章都没有涉及出口,但是大家都知道现在出口是前有堵截后有追兵,所谓的三驾马车都面临挑战。


一,经济学家高善文前几天的演讲主要内容是这些:

2020年和2022年两次疫情均带来居民储蓄率的大幅上升。其中一部分来自非意愿储蓄的上升,因为疫情会阻碍消费;另一部分则来自预防性储蓄的上升,这体现出居民对不确定性的担忧。


2020年居民部门户调储蓄率上升最高一度达到5%-6%,2022年这一数值迄今可能接近3%。值得关注的是,储蓄率上升后,多余的储蓄资金会流向何处?2020年疫情暴发,市场经历了一个月的短暂恐慌后,储蓄主要流向了股票和房地产市场,直接结果就是股票在短暂下跌后,快速、大幅地上升;房地产市场也出现购销两旺的局面,房价显著上升。


迄今为止,本轮疫情下的储蓄似乎有三个主要流向:一是储蓄存款,表现为M2的快速上涨。二是固定收益和固定收益+市场。因此,近期在基本面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,信用利差开始缩小,信用债涨幅较好,各等级市场的信用风险溢价都在下行。三是减少负债。居民部门将储蓄用于削减自身负债,通过提前偿还、加大住房贷款偿还量等方式,降低自身杠杆。


这种情况与2020年形成了鲜明对比,反映出居民对就业安全和未来收入的信心出现动摇。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6.3左右开始贬值,最低点甚至接近6.8,应该说也出现了短时间较为剧烈的贬值。考虑到中美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取向的差异,这并不意外。

但值得注意的是,近期中国长期国债利率大体稳定,中短端利率,包括七天回购利率、一年期国债利率的下行趋势则非常明显。由于中外周期走向的背离,在极端情况下,一方面美元快速升值使得人民币承压;另一方面,经济下行或许会导致国内出现超预期的风险暴露,引发资本外流。如果这两种情况同时发生,可能会导致股债汇全面下跌,相互激荡,并进一步传染到信贷和房地产市场,从而形成“完美风暴”。这种可能性尽管不高,但无疑值得警惕。


二,远川研究所最新文章《当资产负债表不想奋斗了》一篇长文,着重分析了日本1990年前后判若两国,到底为什么?以下主要是摘抄:


详细说,就是很多国家都会遇到地产崩盘或者金融危机,但基本上都能通过货币和财政手段爬出深坑,但日本的诡异之处在于:1990年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后,整个国家和经济就如同进入了贤者时间,开水烫再多少遍都不起作用。


1990年之前,日本是一个打满鸡血的国家,相夫教子的"渡边太太"们都能让华尔街避让三分;但泡沫破裂之后,日本的货币和财政官员们把工具箱里的方法都摆弄了一遍,但依然无法有效刺激经济,最终使衰退的时间超过了15年。


不仅经济躺平,企业家也似乎丧失了精气神儿。1990年之前松下幸之助、盛田昭夫等人在世界上享有盛名,但之后日本便很少诞生世界级的品牌和企业家了——在福布斯全球品牌100强里,最年轻的日本品牌是优衣库,诞生于1984年。


日本基础科学实力雄厚,自2001年之后已收获了20个诺贝尔奖,但另一方面,日本又结结实实地错过了过去20年的互联网和新能源浪潮——日本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名字叫Rakuten,市值只有90亿美元,有几个人知道它是干什么的?


针对日本的谜团,包括Paul Krugman在内的西方经济学家给了很多解释,比如人口老龄化、经济结构性问题,银行僵尸化、财政刺激谬误、过高的政府债务……等,但都无法自圆其说。


因此,对大萧条的研究如同医学里的攻克癌症,被称之为"宏观经济学的圣杯"。


最后把这个问题大概讲清楚了的,是一个叫辜朝明的台湾人。他的出身可是太牛了,台湾鹿港辜家的后代,他的父辈是和“汪辜会谈”的辜振甫是同父异母兄弟。他出生于日本神户,13年后跟母亲移民美国,1976年毕业于加州伯克利。在上尉连长林毅夫抱着篮球游到厦门的1979年,已经是美国人的辜朝明正在Johns Hopkins攻读经济学博士。


1981年毕业之后,辜朝明进入货币银行学圣殿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工作,起点相当高。1984年他返回日本,作为第一位外籍研究员,加入了日本最大的证券公司野村,一路扶摇直上。1997 年,他成为野村综合研究所的首席经济学家。


这个大萧条问题在美国也是,说能研究明白谁就是经济学界的泰斗。虽然一直有人试图做出解释,但不算得到大多数的认可。


到了1963年,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Milton Friedman给出了"敌在本能寺"的结论:1929年崩盘的直接导火索或许有很多,但美联储错误的货币政策(没及时放水),才是让美国陷入大萧条的元凶。这个结论后来逐渐被主流认可,可见其难度之大。


2002年,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参加Milton Friedman的90岁生日宴,直接讲到:"关于大萧条你是正确的,美联储错了。"这让Friedman进一步封神。


在日本各类经济学家榜单上排名第一的辜朝明,自然不会闲着。在零星发表过几篇工作论文后,辜朝明在2003年出版了《资产负债表衰退:日本在经济迷局中的挣扎及其全球影响》一书,第一次提出了"资产负债表衰退"这个概念。


辜朝明经过测算,发现1989年后的资产价格暴跌让日本损失了1500万亿日元的财富,而造成的缺口又让企业和家庭进行了至少15年的净债务偿还,这种资产负债表衰退进而消灭了相当于GDP总额20%的总需求,彻底将日本拖进了萧条的泥潭。


辜朝明在《大衰退》一书中这样写道:"虽然对单个企业来说,偿债是正确且负责任的,但是当所有企业都开始同时这样做时,就会造成严重的合成谬误(Fallacy of Composition)。这种令人恐慌的局面,就是所谓的资产负债表衰退。"


这个新颖的词,未必能100%解释日本,但的确带来一套几乎完全不同的视角。


在整个90年代,日本电子行业仍然如日中天。当时NHK甚至做了一期节目,名字叫做《电子立国—日本的自传》,把索尼松下等公司摆出来历数家珍,得意之情溢于言表。按道理来说,把硬件优势延伸到软件和互联网领域,似乎不难。


但后来的演绎却令全球ICT产业的观察家们大失所望,日本本土的互联网创业和融资一直不温不火。到了2005年,著名互联网投资人、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主任尼葛洛庞帝甚至要警告日本,"不要成为数字时代无家可归者之一"。


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在《低欲望社会》一书中这样写道:"日本人——特别是那些从开始懂事时就遭遇经济不景气、如今35岁以下的年轻人——对未来抱有不安,不想背负贷款重荷。他们对利率毫无反应,是反向于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国民。"

《低欲望社会》这本书的副标题叫做:丧失大志的时代。


日本错失互联网的原因其实很简单:创业的人不多,投资的钱更少。

多位经济学家做过详细测算(Inklaar, Timmer, and van Ark 2006, Fukao 2013):90年代美国在 ICT 上的投资占 GDP 的百分比是日本的 4 倍,而日本不仅低于美国,还低于英国、德国、意大利,在G7国家中基本垫底。

资产负债表衰退的理论前提,是"特定的外部冲击会从根本上改变企业或个人的行为目标。"辜朝明作为经济学家,提取出了资产负债表衰退的统计证据,但这种"特定冲击"影响的其他方面,他没有去分析,毕竟他不是一个社会学家。


所以进一步的问题是:当企业和家庭的"扩张欲望"和"精气神儿"没了,受影响的难道只有宏观经济数据?


三,我经常看的一个财经公号“米筐投资”,正好今天发了一篇信贷数据分析文章《提前还房贷这个结果,很多人想不到》,很多数据可以和以上的事情互为印证。


据公开数据:居民贷款相比去年4月还减少了,无论是住房贷款、还是消费贷款、甚至是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性贷款都在减少…减少的额度是2170亿元。对应的相关贷款ABS产品发行余额均出现下降趋势,汽车数据略好。

企业的贷款也出现了断崖式下跌,长期贷款增量比去年同期下降60%以上、短期贷款的增量在去年同比减少的基础上继续减少,贷款同比大幅增长的只有大基建了。


企业不愿意借钱扩大投资、居民不愿意借钱扩大消费…不仅不新借钱,还想把之前借的钱提前归还。


这就是现状,信贷的收缩是信心不足的表现,现在需要做的事情就是重新把个人和企业的借款欲望激发出来,应该说近期的政策就是这个出发点,但是距离落实到位还是万里长征刚刚开始。


长征刚开始也是没办法的战略性转(撤)移(退),最后走出来,那就是伟大的“长征”!


今天就这些吧,希望大家点赞和再看,帮我分享给更多的朋友。



欢迎对投资有兴趣的朋友扫码进群交流

有些新事情在发生

最新一个季度公募基金、私募基金都在买什么?

四月总结,就一个字:太难了!

没有一周不闹心,所以必须看远一点

段永平:什么样的人适合做投资?

股市的希望在哪里?

民间股神林园:什么样的人能在资本市场赚钱?

我觉得,做投资应该把思考的过程记录下来!

市场跌成狗,我们怎么办?

预制菜,会不会是未来的风口?

2022年投资股票的几个方向

顶级投资人的逻辑思维:半秒钟看透事物本质

我国光刻机的真实水平怎么样?| 硬科技

达利欧:我研究了中国这么多年,可以告诉你,如果换做是我的话,我几乎会做与他们完全相同的事情

刘煜辉:中国的转身,从房地产周期到绿电周期

              记得点“在看”,攒人气谢谢啦!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